close

院長室助理每隔二、三天都會轉寄醫藥新聞,因為轉寄信件多到不行,
大多的時候都試看看標題,然後刪除。不過今天有篇挺有趣的,讓我多
年來若有似無的疑問得到解答,怎麼說若有似無呢?就像我們以『瑪麗
亞』代稱外籍協助家務的僕婦,偶而也會想為什麼不是南西或蘇非,但
不知道答案好像也沒啥要緊。從開始認識安妮,三不五時就要去摸摸她
的脖子、下巴、拍拍肩膀,在她胸前壓來壓去的,從沒見她唉過半聲,
當然也不可能和她聊聊她名字的由來,總算有人可以代答,醫學史真的
挺有趣味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很多醫學生是從「甦醒安妮」開始學習他的急救術。提到心肺復甦術
(CPR),不少人馬上會想起假人「安妮」;但是,為何這具假人不叫
瑪麗、愛麗斯或珍妮,偏偏要叫安妮?
這件事得回到法國巴黎說起,
20世紀初某日,塞納河畔浮出一具投河自盡的少女屍體,儘管臉部浮腫
,但少女似乎面帶笑容,讓一件恐怖的命案,平增許多浪漫的想像空間
。 由於警方始終無法確認其身分,巴黎人們於是開始穿鑿附會,少女的
故事,最後「拍版定案」,確定是為情所困而自盡的愛情戲碼,少女的
笑容,想必是要去天上會情郎。 

問題是,少女總要有個名字,否則,故事便不夠「寫實」;也不知道為
何,「安妮」這個名字,最後廣為眾人所接受,成為這齣戲劇的女主角
,並在口語傳播下,竟然傳遍整個歐洲。 

時光跳到二次世界大戰之後,挪威一名成功的玩具商人奧司蒙.賴德
(Asmund.S.Laerdal),其兩歲的兒子一度溺水、沒了呼吸,所幸最後仍
奇蹟般活了過來,此後,賴德對如何搶溺一直耿耿於懷。 

1958年,「急救之父」彼得.沙法(Peter Safar)醫師,在挪威發表了革
命性的急救技術─CPR,卻苦於沒有對象可供練習,因為活人的肺部充
滿了空氣,和一般停止呼吸的人是不一樣的。 

乍聞這項消息,賴德於是發揮其製造人型娃娃的經驗,發明了塑膠假人
(simman,模擬人),學習急救的人只要把它的頭後仰,用正確的方法
吹氣,假人的胸膛就會充氣膨脹,藉此學習CPR。 跟所有的產品一樣,
假人總要有個名字;賴德靈機一動,想到了塞納河畔的浪漫故事,安妮
於是成為假人的「代名詞」;迄今被叫了近半世紀。 

最早的安妮,只有半身而已,因為CPR只需要上半身;但是,隨著醫學
進步,臨床醫學也需要模擬腹腔、四肢相關的急重症,來訓練學員,於
是,全身、「一比一」的安妮跟著問世。 21世紀則是數位安妮,身上有
許多感應器、管路,不但有心跳、呼吸,還量得到脈搏,也可以抽血、
輸血;只要啟動電腦設定,還可以讓安妮生將近30種病;用來教育、訓
練菜鳥醫師,好用又不怕醫死人! 

【2005-12-07/民生報/A12版/醫藥新聞】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ye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