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說要歸隱山林二星期,可是今天的課讓人精神振奮,所以趕緊上來說一說,免得之後想寫又沒動力。

這學習修了一堂社區精神衛生的課,授課老師是為律師,所以是以衛生政策為主軸,環繞社區精神衛生的主題,延伸出相關健康保險、medicare、medicaid、各醫療系統間的議題與討論,每每上完課,我就會想那些一天到晚抱怨台灣不好,怨東怨西的人都該來聽聽這堂課,什麼叫做「貧窮是一輩子的職業」、或是因為工作跌斷腳卻被迫變成流浪漢的詭異事蹟,都在這個偉大的國家發生,而且屢見不鮮。今天我們參觀了玫瑰街上的社區精神衛生中心,臨行前我們討論要如何前往,有位同學表示集合時間有困難,詢問步行能不能到,因為附近並不安全,於是還是決定等他一起出發。車子只往我習慣吃飯的黑人市場前進一個Block,就彷彿進入不同的國度,看見紅綠燈上的藍光,我和同學同時將車門落鎖,就是有點擔心。

所謂的社區精神衛生中心,就是座落在一堆破敗的房子中的二間破房子,磨損的地板,有著水漬痕跟下垂的天花板,家具皆呈現老舊且非成套的堪用狀態,所謂的玫瑰街,到底是反諷還是期待?然而工作人員是溫暖的,很難想像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,還有少數人願意投入這樣的工作,酒癮、藥癮、憂鬱、焦慮、創傷後症候群、親職教育、情緒控制、受暴婦女團體、青少女懷孕、非行少年等等,只要走進門內,他們便受理,除了固定的社工員、個管員及二位兼差的精神科醫師,其他幾位員工都是來自社區,當老師一直說精神科醫師的時間很貴很貴的時候,我心想,我不貴呀!可是我沒有執照。

接下來是自殺研究的課,選課的時候猶豫了超久,因為在台灣的時候,實在被自殺的議題轟炸太久,更受不了的是「自殺行為」的醫療化,不能否認精神疾病患者的自殺比例比一般人高,但並不表示所有自殺的人都是心理或是生理有病,而忽略來自家庭、工作、社會等動態因子的影響,自殺防治不是找幾個精神科醫師對自殺宣戰、設幾條自殺防治專線電話、或是在便利商店賣的木炭外包裝上寫著類似「如果心情不好,可以打XXXX-XXXX專線」就可以,然後媒體繼續鉅細靡遺報導著那裡有人自殺、用怎樣的方法等等,應該有人去進行媒體對自殺行為的影響,最好可以順便限制這類嗜血的報導行為。

今天的講者是約翰大學的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,報告過去六、七年來,在校園進行自殺防治教育及憂鬱症衛教的成果,五個由精神科醫師及護士組成的團體,在進行了二年的Pilot Study之後,確認採用的課程確實可以傳達憂鬱症是可治療的疾病、及自殺者不一定有病且需要協助等等的訊息,逐漸將計畫擴張,增加教育訓練計畫,訓練一般的醫學及護理系學生,加入這樣的教育計畫,對中學生傳達這樣的訊息,目前的成果:上課前後的施測結果呈現統計上的顯著意義;有趣的是學生們所帶的課跟專業醫師、護士的成果並沒有太大的差異。這個結果讓我很興奮,柳暗花明又一村,只要有教學熱誠、技巧及喜歡和青少年工作,不必要是專業人士也可以做的很好。校園真的是非常值得工作的園地,永遠比亡羊補牢來的快又有效。這項計畫目前已經服務了三十六所學校,八千六百多名學生

原文出處: Too bad, I don't have license here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aye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